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🔴[冬病夏治]:
漫長的梅雨季節,令到寒氣、濕氣仍在體內;陽氣在表,胃中虛冷。而三伏天,陽氣浮於表面,經脈氣血運行充盈,毛孔張開,此時可以最大限度以熱治寒,治療寒性疾病,驅除體內寒氣,減少疾病的復發。
🔴2021年【三伏天】
初伏:7月11號—-7月20號
中伏:7月21號—-8月9號
末伏:8月10號—-8月19號
🔴【三伏天】:出現在小暑、處署之間,是一年之中氣溫最高,又是最潮濕,最焗熱啲日子。亦都是一年之中調理身體啲最佳時機。
🟣 4️⃣ 大妙招:
1️⃣;堅持食薑
俗語有講:冬食蘿蔔夏食薑(很多人認為秋冬季先食薑)
生薑辛溫,功效在於溫補。有助於促進血行、祛濕寒邪、促進胃部消化、吸收、緩解腹脹、腹痛、有助於血液循環、保護心血管、通經止痛。
薑含有薑黃素,是植物界稀少具有二酮的色素,為二酮類化合物。
2018年薑黃上榜為:年度全球最受關注食品原材料配方。
《神農草本經》古典籍記載:薑,味辛溫,主胸滿咳逆上氣,溫中止血,出汗,逐風濕痺,腸癖下痢,生者尤良,久服去臭氣,下氣,通神明,生山谷。
2️⃣;堅持午睡
三伏天日頭時機較長,夜晚時機較短,日頭時間容易攰、眼訓。
3️⃣;堅持泡腳
很多人認為泡腳是秋季先啱,冬病夏治泡腳都係最好的一種方法。
4️⃣;補充水分
夏季補充水分,能促進身體新陳代謝。梅雨季節加上三伏天,令濕氣藏在體內。經常出現頭暈、無力、胃口不佳。每日一杯薑水,祛濕驅寒事半功倍。
🈲三伏天盡量不要做的【5】件事
1️⃣;飲水不要太快
2️⃣;皮膚不要暴曬
3️⃣;出汗不要涼水沖洗、沖涼
4️⃣;夜晚不要赤身訓覺
5️⃣;腸胃不要進冷飲
🈲三伏天盡量不能多食啲生果
1️⃣;火龍果(性偏涼)
2️⃣;荔枝(易上火)
3️⃣;西瓜(易傷脾胃)
4️⃣;芒果(易增加體內濕氣)